今年双11家电市场如同一幅静谧的画卷,背后隐藏着生活用品小百货批发厂家的低调奋斗。尽管海尔、美的等少数大企业在11月12日如期发布了双11业绩战报,但绝大多数家电企业保持了安静,如同日常一般,似乎对今年双11大促不太关心。
天猫和京东相继公布的成绩单虽然表示取得“创纪录”的增长,但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的状态和表现却显得格外安静。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是双11大促对于家电市场和消费的刺激作用一步步衰减了吗?还是家电厂商们对于双11的作用和认同感下降了?或者说,双11对于家电产业存在哪些不可言说的隐患与问题?
据掌握信息显示,这年头家电双11大促,一方面,“国补”政策加持之下,主销产品价格让利,让很多家庭及用户提前赶在这个时间点消费;另一方面,一线市场上的众多家庭都知道“买家电可以享受20%国补”,因此加速赶在这个时候消费。
具体来看,这年头双11家电市场,有变化也有亮点。众多厂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
第一,不仅是主要品牌的大规模优惠,还有大量中高端精品出货量出现强劲反弹。其中,一些爆款产品甚至出现断货情况。
第二,竞争手段没有创新,就是厂商联手国家补贴一路降价让利,最终导致拼价格、舍利润下的抢用户;同时,对于渠道策略也更为注重精准覆盖目标用户。
第三,更深层次地,是热销品类从传统电视等大家电转向清洁机器人、生活用具等新兴品类,而竞争手段则更加依赖于打折销售而非创新服务或营销策略。
综上所述,这年头双十一并不是没有热闹,只是在整个行业门槛推高以及竞争升级之后,被淘汰的是那些不能适应这些变化的小型或无实力的企业。而剩下的那些TOP3强或者TOP5品牌,则凭借其品牌影响力以及供应链优势,在这一场持久战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那些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的大型电子商务公司,也成为了这场混战中的赢者。不过,对于那些缺乏足够资本支持的小型经销商来说,他们已经半个月没能开张店铺了,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国补”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