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眼揭秘金融改革试验区网易独家探究创新普惠金融新篇章

在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普惠金融改革试点中,浙江台州、福建宁德等地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成效。通过“农贷通”平台和其他创新金融产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陈智刚是四川彭州敖平镇鹤泉村村民,他曾因资金短缺而困扰。他成立了一家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川芎。2017年6月,成都出台《关于建立“农贷通”平台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有机融合的试行意见》。2022年9月,《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这一切正是在“农贷通”平台上实现的。

完善顶层设计是成都普惠金融改革的一大经验。在搭建“农贷通”平台时,从设计到实施,“政府+市场”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不懈。政府牵头,建立了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对于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畅通协作机制,也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浙江台州路桥区新桥镇种植“红美人”柑橘的台州市亿亨果蔬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及明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一模式将过去农户零散信用信息整合为系统化、可信赖的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使银行更加愿意发放授信。

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监管评价体系变革,将关注度从总量转移到信用占比、无还本续贷占比、小微流向、投放效率等方面,以此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找到自身定位。此外,在福建福鼎地区,建立了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不仅解决了茶园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开发出了茶园信息贷等产品,有助于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化水平。

为了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台州市建设了一个用于汇集36个部门340个大类4000多细项,以及91万余家经营主体4.77亿条信用信息的大型数据库。此外,还有如海上信用渔区这样的创设,为养殖户补齐信用短板,如霞浦县六个海上信用渔区已覆盖超过1万户养殖户,其余额接近30亿元,是这种方式成功实践的一个例证。

这些地方性的创新措施正逐步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比如城商行专注于小微+科技,小微+绿色领域;农商行则专注于特色产业扶持,其中包括针对不同需求群体的小规模授信项目,如海洋养殖业或农业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中心提供的小额信贷产品。

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地区也在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通过识别工具帮助银行认证绿色标准,或通过共享平台全面了解企业相关信息,都被广泛欢迎并取得显著效果。这一切都证明,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长李治国提出的目标——"让更多人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好"——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而这背后,是一场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参与,由各行业协同运作的大型社会工程。一系列具体案例展示出如何通过精准施策,让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最终带来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双重益处。

标签: 机器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