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据驱动董明珠赌注重于格力芯片成功

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缺乏核心芯片一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依然严重依赖美国。中兴通讯事件后,一股造芯热潮席卷国内,这场“造芯”浪潮背后,有多少是真正的实干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2月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提出了她的看法:“别人做芯片股价飙升,我一讲做芯片股价(格力电器)就跌了,因为我是真做。”这番话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心,也让人意识到有些企业并非真心投身于芯片研发,而是在炒作股价、追逐短期利益。

我们都知道,进入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半导体行业,不仅需要巨大的技术支持,还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失败率极高,因此很少有企业愿意大规模投资此类项目,大多数都是借助于“概念效应”,利用市场热点提升自身价值,从中套利,然后离场。

然而,海思作为华为旗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较好的认可。这背后,是华为15年的沉淀与投入,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这种耐心与毅力的投入,并不是所有企业或资本能承受的。在小米方面,它曾经也对此持有积极态度,但最近似乎已经放缓了脚步,这进一步证明了造芯并不容易。

早期,对华为海思产品持保守态度的人很多,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华为已经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旗舰手机均采用自主研发的海思处理器,被广泛好评。而今年发布的麒麟980处理器,更是创下6项世界第一,为其移动通信领域的地位增添了一份信心。

对于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们可以从华为持续不懈地进行研发投入以及对人才培养重视等方面找到答案。而且,如同董明珠所言,“板凳要坐十年冷”,只有忍耐才能看到结果回报。她针对自己的公司,即使面临股东压力,也坚持把资源用于实际生产,而非只为了炒作股票价格而存在。

今年底,董明珠宣布宁愿少活10岁也要确保这次投资成功,她说:“格力电器之前从资本市场募集50亿元,现在分红超过400亿元。”她还预计2023年时,将实现营收6000亿人民币,并计划砸500亿购买原材料以支持这些目标。这一切听起来像是梦想般遥不可及,但对于那些追求长远战略和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目标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可能性的探索之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