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缺乏自主研发的高端芯片一直是痛点。尽管近年来国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严重依赖美国。中兴通讯事件后,一股造芯热潮席卷国内。但这场“冲动型”造芯究竟有多少是实干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2月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提出了她的看法:“别人做芯片股价飙升,我一讲做芯片股价(格力电器)就跌了,因为我是真做。”这番话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和对市场炒作的不屑。
董明珠所说的这些话,并非空穴来风。她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还需要巨大的财务投入,而且成功率并不高。这意味着,只有少数真正愿意投入并承担风险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而不是一些只追求短期利益、借助概念炒作股票价格的人。
我们知道,海思作为华为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大成就。但要达到这样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华为在此过程中投入了15年的时间和数百亿元的资金,这是一种只有少数企业和投资者能够接受的事情。而小米曾经也试图进入这一领域,但最近似乎没有太多声音,这或许反映出造芯片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早期,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华为海思无望。但经过十几年的坚持,现在华为已经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其旗舰手机均采用自己研发的海思晶核,获得了广泛好评。今年发布的小麒麟980处理器创下了六项世界纪录,无疑证明了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地位。
对于是否能像华为一样成功,关键还要看企业是否愿意进行长期而深度的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保持耐心等待。在董明珠眼中,她所选择的手段与华为相似——宁可牺牲短期利益,也要将自己的产品质量提升到最高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即使遭遇来自股东和部分反对者的压力,董明珠仍旧坚定不移。她指出,即使分红超过400亿元,也决定暂停分红,将资源重新配置用于研发新产品,以确保未来的竞争优势。这表明她对于打造品牌质量至关重要,并且愿意以此取代短期利润最大化策略,从而赢得市场信任和长远发展空间。
根据最新预测,此次努力似乎已经奏效。一方面,在营收增长500亿元后,全年预计达2000亿元;另一方面,要赢得与雷军10亿美元的大赌局已经接近胜利,小米若想超越则必须在最后季度实现700亿美元营收,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困难但又充满希望的事业目标。此外,更让人期待的是,她设定的2023年营收6000亿美元以及砸下500亿美元扩大半导体业务规模,使得格力的未来成为所有人的焦点讨论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