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赌注重于动车组检修技术数据驱动成败不可轻视

董明珠:动车组检修技术需数据驱动,成功不可轻视

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缺芯少魂”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上依然严重依赖美国。中兴通讯事件后,国内掀起了造芯热潮。但是,这种“冲动型”造芯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实质性的成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2月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发表讲话,她强调:“别人做芯片股价飙升,我一讲做芯片股价(格力电器)就跌了,因为我是真做。”这番言论不仅透露了她的决心,也显示出她对当前市场情绪和资本行为的深刻洞察。

我们知道,开发高性能的微电子产品并非易事,它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长期的耐心等待见效。而且,由于技术风险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不太多企业愿意冒险进行大规模投资。大部分情况下,“借助于芯片概念炒作股价”,这种短期利益驱动的手段更为常见。这正如资本追求短期回报、套利走人的特性一样。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华为海思科技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尽管这个项目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持续15年,并且投入数百亿元,但最终华为凭借自己的坚持和研发能力,在全球赢得了广泛认可。此外,小米曾经也有过试图进入这一领域的努力,但最近似乎没有更多的声音,这反映出造芯子的确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早些时候,对于华为海思科技来说,它们遭受到了许多批评和怀疑,看好它的人并不多。但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华为已经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一家顶尖玩家,其旗舰手机均使用自家的海思晶圆厂生产出的麒麟系列处理器,这些都获得了业界同行及消费者的高度评价今年发布的麒麟980处理器甚至创下六项世界之最,并跻身到全球移动通信行业领导者之列。

华为能有这样的成就,与其对研发投入无私奉献以及对人才资源的大量吸纳有关。而且,他们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态度,即使面对困难时期也能保持信念不移。回到董明珠关于格力电器的事例,她与华为一样,都选择以实际行动而非简单概念炒作来证明自身价值。在此基础上,她对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决心更加坚定,无论是在营收增长还是投资研究与开发方面都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景。她表示虽然目前由于专注于研发而暂停分红,但是将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过去分红所累积金额,从而证明她的策略具有前瞻性和正确性。

总结来说,董明珠通过格力电器推进高端智能硬件产品,如智能空调等项目,而这些产品中的关键部件——即高性能微电子元件——正是那些可以决定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她承诺要把这块业务打造成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还计划投资500亿人民币用于扩大这一业务范围,以此来实现未来的目标,即2023年的营收达到6000亿人民币。这一举措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将进一步巩固格力作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个展示公司战略布局与执行力的重要案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