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数据驱动的芯片赌注分析
缺芯少魂,是中国信息产业的一个痛点。尽管国内在芯片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尤其是对美国的依赖。中兴通讯事件后,国内掀起了一股造芯热潮。然而,这种“冲动型”造芯是否充满实际行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2月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表达了她的观点:“别人做芯片股价飞涨,我一说做就跌,因为我是在真心实意地做。”董明珠的话语似乎带有一种深层次的意味:有些企业并非真诚投入于芯片生产,而是利用这个概念炒作股价,追求短期利益。
我们知道,开发和制造高质量的半导体产品是一项复杂且耗时长久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人才、巨大的投资,并且成功率并不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企业愿意大规模投入到这一领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承担如此重大的风险。
海思科技作为华为旗下的子公司,其在移动处理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背后的故事是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对人才的重视。小米也曾试图进入这场竞争,但最近没有太多新的动态,这反映出造芯片之路不易。
华为能够成功地发展自己的移动处理器,与其坚持不懈地进行研发以及对人才培养上的投资有关。而董明珠所说的“宁可少活十岁,也要把芯片造好”,显示了她对于这一目标坚定的决心,即便面临股东和部分反对者的压力,她也不轻言放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格力电器暂停股票分红,将利润用于提升自身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此举凸显了董明珠对于未来的信念,以及她领导下的格力电器成为A股市场中的一份良心企业之一。她预计今年营收将增加500亿元,全年营收预计达到2000亿元,以此赢得与雷军10亿美元赌注已经接近胜利状态。而对于小米而言,要想超越,则需要在最后一个季度实现700亿元营收,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情景。
现在,董明珠拥有更宏伟的大梦想——到2023年前,使格力电器达到6000亿元营收,同时计划砸下500亿元进行半导体研究与生产。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健康、更加具备竞争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