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电器补齐营销短板跨境电商平台选择需谨慎研究者探讨哪个最好最可靠

【蓝科技观察】小熊电器虽补齐营销短板,但研发缩水引人关注。相较于营销不足,弱化研发对其影响可能更大。10月28日,小熊电器发布了三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增长16.29%,毛利润35.8%增幅,净利润同比27.24%增长。

产品增长主要来自母婴、家居新兴品类和传统壶类、锅煲等品类。此外,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表现稳定,而拼多多、抖音等新兴渠道和线下传统渠道因基数低增速较快。

营销方面,小熊电器通过创意活动,如邀请檀健次代言并推出系列海报,以及将产品融入秋日概念,将美食与美景结合打造12种秋日味道,并在“双十一”与李佳琦合作,市场对销售数据充满期待。

然而,小熊电器面临的问题依旧存在,没有如财报所示那样积极乐观。在产品定位上,以年轻一代微需求为核心价值,同时工业设计和多功能给用户带来优质体验。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推出了全新品牌战略定位。

尽管拥有十个研发团队,每年能上市百款新品,但官方店铺的销售数据显示,大部分产品仅有局部调整,没有取得之前酸奶机和打蛋器一样的口碑效果。近年来,在研发投入方面逐渐减少,从2021年的5.53亿元销售费用到2022年的3.68亿元销售费用占比增加至4倍,对小熊电器来说不是积极信号。

在疯狂扩张时,小熊电器对质量把控不严,有多次因质量问题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点名,其它投诉涉及漏水、漏电、起火等隐患。而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数量超过300起,从2019年至今时间跨度较大。

虽然第三季度销售数据好,但自2020年以来小熊的销售一直向下 trend。2021年营收和利润双重下跌,净利润降33.8%,市值从200亿降至90亿左右,股价从165.90元跌至63.85元,一半以上下跌。在行业高压竞争中,如苏泊尔、美的集团、小米等,都对小熊形成冲击,现在的小熊似乎有些着急。一方面是回归高位困难,一方面是优势逐渐弱化,不断缩水研发且加大销售费用,对于保持核心优势而言,这是一个挑战需要深思熟虑解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