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到底难在哪

导语: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站上超级风口,受到各地追捧,对各个行业的赋能效果开始显现。然而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主体,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仍只停留在上设备、买软件层面,对如何运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转型发展没有明确路径。 此外,企业对“上云”后的数据安全充满担忧,专业人才的缺乏也让企业“上云”有心无力,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制约着企业敞开怀抱拥抱工业互联网。 企业认知存在偏差 部分企业和基层部门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实施路径、发展方向等存在认知偏差,对工业互联网的基本认识都不到位,更别提应用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和企业发展。 从企业层面看,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受技术发展水平和企业家认知限制,不少工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还停留在买自动化设备、上ERP和MES软件的层面,在打通和利用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数据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从政府层面看,不少基层从事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对“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如何做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不深不透,有些认为“工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可以直接参考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安全顾虑是拦路虎 工业互联网安全包括网络安全、设备安全、控制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比一般的“网络安全”更加复杂。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处于解决上云用云阶段,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不够。 大多数企业都谈到安全方面的顾虑,认为接入其他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数据确权、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存有隐忧,担心自己的生产数据、客户关系等商业秘密被泄露。 目前数据安全监管滞后,企业上云上平台后的数据资产是属于平台方还是企业方没有依据,数据开放程度只能协商,缺少政府信用背书,“上”还是“不上”很矛盾。企业信息安全、商业安全、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成为当前企业“不敢上”的主要障碍。 除了担心被同行获取核心数据,企业也担心被不法分子攻击入侵。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不够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能力不强。以智能传感器为例,主要是声音、环境和温度等低端产品,中高端传感器短期内替代难度较大。其他像工业控制系统、智能网关、高端工业软件等也都存在类似情况。另外我们的优势领域也不多,国内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终端、商用密码等常规领域,态势感知、漏洞挖掘、高等级攻击防护产品和服务能力供给不足。 专业人才极其紧缺 工业互联网横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两大领域,需要大量既懂工业机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沉入企业生产一线提炼管理、生产、工艺等行业知识,完成系统搭建和技术迭代升级。无论是在平台服务端还是企业端,都需要IT与OT(运营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才极其稀缺,存在巨大缺口。 人才短板既存在于工业企业中也表现在平台方。一些平台企业由于缺少懂工业机理的人才,搭建的平台只能为企业提供订单、销售功能,无法为企业生产制造赋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