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全球财经连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民营经济活跃是广东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密码,物品背后的增长动力
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既符合实际情况,也带来了挑战。我们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但也面临一定压力。在追赶树上的桃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努力。
中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制造业优势以及人力资本和人才队伍的优越性。此外,我们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于世界,并且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取得了结构性突破。
去年,我们经过修复后实现了GDP增长5.2%,与今年设定的目标相符。然而,上半年的表现不如预期,但我们的经济并未崩溃,而是在下半年开始反弹,最终达成全年5.2%的增速。
尽管2022年的增速较低,从8.1%降至3%,但疫情多点暴发对我们的影响巨大。从去年的修复到反弹,再到实现5.2%增长,我认为各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是全国人民和企业,还有政府出台的八个方面强刺激政策逐渐见效。
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存在,因此2024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仍有一定的坚实基础。但为什么还要努力?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国际环境高度不确定。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对全球2024年的看法普遍悲观,不仅如此,他们对于未来五年的展望也是负面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5%左右增速并不容易。
其次,就像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大循环中的堵点和卡点反映了体制、机制以及制度设计上的问题,以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顺畅性的不足,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者,即使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但预期正在减弱很多人和企业尚未从怀疑转变为信心爆棚;需求也在减弱,其中消费虽然对GDP贡献率回到了2019水平,但仍受到抑制,比如住房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并未显著提升。因此,从社会资本投资来看,还没有出现明显热潮,加上美国国债利息历史高峰时期大量资金回流国内,对国内投资造成压力。而今春美联储可能会调整货币政策,这将对金融市场乃至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此外俄乌冲突及其他地区冲突继续发生,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及通胀水平产生持续影响,使得整个环境更加脆弱。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达到目标就不能掉以轻心。我认为今年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首先,将特别国债赤字率保持在3%,这比去年的实际赤字率低。这表明虽然赤字率提议相同,但是因为转移了一部分特别国债使用时间,可以理解为实际支持能力并未减少。这也是今天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用于国家重大项目,如保障2030-2050期间国家发展稳健进行长周期支持而不会增加短期负担。
其次,要建立一个内在稳定的资本市场体系,让它成为服务国家建设的工具,同时作为晴雨表助推发展,为居民提供稳定收益来源,以此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投资范围。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这是2050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要抵御国际金融风险防火墙,一旦美元走软或失信,那么所有依赖美元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所以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金融系统能够应对这种变化。如果我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相信即便是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也能够成功完成这个年度任务。
《全球财经连线》: 陈总,您觉得如果美联储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对于我国来说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文玲: 美联储是否放宽货币政策对于我国产业链尤其是新兴产业、新技术产业会带来积极作用,因为它们更倾向于借入短款以维持生产活动。而对于传统行业,它们更倾向于借入长款以维持现金流量平衡。但总体上,如果美联储放宽,则可能导致更多资金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从而推动我们国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的竞争格局。不过,由于这种变化涉及跨境资金流动,我建议监管部门密切关注相关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国内金融安全。
《全球财经连线》: 如果您能给予一些指导的话,您如何看待当前宏观调控策略?
陈文玲: 我认为目前宏观调控策略已经比较全面,只不过需要根据形势不断调整优化。我建议政府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性的出台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小户型住宅买家等群体的小额贷款计划,以及鼓励地方政府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区域特色产业提供更多支持。此外,还需要加强信息共享,让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以促进整体区域发展。
《全球财经连线》: 最后,请问您如何评价过去一年来的GDP数据?您认为接下来几年该如何安排宏观调控策略?
陈文玲: 关于过去一年来的GDP数据,我认为它显示了我们的韧性与恢复潜力。但同时,它也提示我们还有许多挑战摆在前方,比如说需求不足的问题,以及结构性改革尚需深入实施等问题。
关于未来几年的安排,我建议围绕“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积极引导形成有效供需关系;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时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最后还要继续优化开放型 economies配置升级改造老旧城市空间布局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总之,无论何种形式,都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学治手段,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福祉,是当前最紧迫任务之一。我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为每一个家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