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于全球变暖原因的探究,以及对于解决温室效应方法的思考从未停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各国都开始向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开始努力,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成为了人们解决温室效应的前进方向。 不过实际实施起来其实并不顺利,一方面,受限于目前的主要能源形式,尽管各国已经尽可能地引导大众以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式进行生活,但整体碳排放速度以及排放量依旧没有办法得到全面的控制。另一方面,碳排放产生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没有办法以常规的角度来思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因为食品产生的碳排放。 当然要说这个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件事,那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际定义。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换言之,对于二氧化碳的处理,我们都没有否定二氧化碳本身。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本身也是一种气体资源,它无法被完全阻止,同样也随时都会产生。而和食品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很大一部分便是这类二氧化碳,并且,这也增加了食品二氧化碳排放治理的难度。 此前,英国《自然·食品》杂志曾发布过一项环境学研究,其中对全球食品生产有关的温室气体(GHG)排放进行了评估,得出了这样一项数据:每年约有173.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食品生产行业,其中57%来自于动物性食品的生产,29%对应于植物性食品。而在这背后,涉及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包括畜牧业的发展,耕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因为人口饮食需求而产生的必要性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类型的研究中,曾经得出过一个结论,那就是牛肉的生产加工是动物性食品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大户,而只要能改变以牛肉为主要饮食的国家的饮食习惯,食源类温室效应就能得到一定缓解。当然事实却没那么简单。 动物性食品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在于养殖时对于饲料的需求,以及运输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饲料种植以及运输时产生的碳排放,而在这个基础上,牛因为其特殊的生理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还会额外的释放二氧化碳。但我们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说,这部分二氧化碳的产生相较于前者其实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即便用猪肉替代牛肉,动物性食品产生温室气体的情况也无法完全改变。当然还有个方案就是推广植物性食品,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荤素是同样重要的两类食品。 那么问题如何解决呢?从长期来看,解决运输上的问题自然很关键,当然这背后涉及到的就是能源问题了,这个本事也是“碳达峰”“碳中和”路上重要的一环,如果得到了突破,食品生产上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也会解决。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突破口呢?有,那便是养殖技术本身。 事实上,社会的发展与养殖技术的进步有一定的联系,为了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人类不断地在培育技术上寻求突破,于是才有了今天的食品业,因此未来,为了解决食品带来的温室效应,养殖技术自然也会改变,而如何改变,或许就要看未来仪器设备如何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