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眼查公布了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1.4万家。其中,成立时间在1-5年的占比达到了41.37%,而成立于1年内的占比更是高达41.27%。2021年新增注册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超4.6万家,这一增长速度达到令人瞩目的72.97%。
这波热潮背后,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大势所趋,以及资本的积极投入。赛道持续火热,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五年的时间框架下,从2016年的“十三五”开局到2021年的“十四五”开局,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数据显示,2021年相比2016年有将近3倍的增速。这也是双碳目标提出后,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GGII预测,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全年销量增速将达到15%-20%,同时国产化率也在稳步提升,有望在2022年达到41%以上。此外,还有多个厂商有望实现破千台销售额,这对于提振国内其他企业信心以及带来压力都是一个重要标志。
资本市场对此也不甘落后,以至于到了2021年,一级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融资额超过232亿元。这不仅体现在单笔融资额,也体现在总体融资数量上,其中包括了三个细分赛道:即业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领域——机器视觉、协作机器人和仓储/AMR。
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尤其显著,而两者则处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形态丰富阶段,不断吸引更多参与者。而且,每个细分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技术层次,比如从做2D图像处理到3D重建,再到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多种形式,都正不断地扩展其应用范围。
然而,在这个看似繁荣景象之下,也隐藏着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的问题,因为研发成本非常高,并且为了生存下来,还需要进行价格战。而且,由于经济环境不佳,如疫情反复、供应链紧张等因素,都会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尽管如此,在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仍然能够看到创新技术和产品涌现,以及越来越多优秀的新兴力量加入进来。不论如何,这场关于智能化转型的大戏中,我国工业机会将扮演更加核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