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最著名的太阳能公司之一、德国太阳能行业的领头羊“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宣布破产。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开创者和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弗朗克·阿斯贝克在公开场合声称:“中国商人的‘不法低价竞争’导致了公司的破产。”然而,市场分析机构指出,全球光伏组件的均衡成本是每瓦0.34欧元,而Solarworld的成本却达到每瓦0.46欧元,没有竞争力可言。
事实上,Solarworld的破产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全球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近年来,国际太阳能公司接连倒闭,这反映出全球光伏产业面临严重困境。
供需失衡是主要问题
单小虎和冯海城分析认为,此刻困扰全球光伏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供过于求。随着全球减排目标和各国对新能源政策支持增加,对新能源设备需求下降,但企业在下游追赶时,却没有相应扩大消化渠道,因此供需出现失衡。
单小虎进一步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政策和补贴支持,还需要并网技术等基础设施支持。但实际上,本金和资金一直集中在光伏产业链条的下游,即更庞杂、周期更长、回报率无限增长但风险较高的项目。而且,由于经济危机后仍未完全复苏,加之工业用电量需求增长缓慢,使得光伏行业用电需求进一步收缩。
历史回顾:从2008年到2016年间,德国曾经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国家,但随后由于多个国家陆续取消或减少了太阳能项目,大型德国企业开始走向衰落。如今,只有最后一家幸存的大型企业Solaworld也宣告破产。此前,一系列其他知名企业,如QCell、Solon、SunPower等,也先后倒闭或被收购。博世和西门子则选择放弃或暂停其太阳能业务。
中国市场相对稳定
尽管整个行业都面临巨大的生产过剩问题,但是截至2016年底,中国依然保持着显著成长。在普华永道最新发布报告中显示,在2016年的时间里,加装容量达到了3454万千瓦,上升到7742万千瓦,是全世界新增装机数量最多的地方。而根据单小虎分析,这样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对于清洁能源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比如提高补贴标准,以此激发投资热潮,并非由中国企业盲目扩张所致。
总结来说,从业内外观察,可以看出中国虽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应过剩压力,但由于具有美国、日本等地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以及散布式发电模式使得其本土市场相对比较稳定,而且能够通过改进技术与管理来提升效率,为未来提供了希望。不过,无论如何,都需要继续关注国内外政策变化以及新的市场趋势,以确保自身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