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到2018年,两代人的时间,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中国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人工扳动开关到自适应控制,开创了多个“第一”,交通信号控制行业由此发展崛起。
全手工操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街上基本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车流量非常少,交通控制需求低,一些大城市启用的多是手动控制信号灯。大街上在一些主要路口都设有一个岗亭,执勤坐在岗亭里,时刻关注路口的车流量情况,手动控制着开关实行绿灯放行。最早的信号控制机,只能直接对照红绿灯进行简单操作,如何复杂的情况下无法应对,全手工操作成为常态。
自动化控制开启
北京7386工程,被视为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控端登场项目。源自1973年的王铮给吴德写信,“要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和车辆调度上去。”后来计算机集中 控制系统(又称绿波带)的总体技术方案得到实施。在1978年5月至11月,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交通信号自动控制系统在北京前门至象来街正式试验。这一阶段虽然基础,但标志着科技进步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时代开始。
1987年北京利用引进技术开通了SCOOT系统,而上海则采用SCATS系统。此后的十年内,不同城市建设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交通信号系统。同时,在这段时间内,也有研究团队共同研发《城市交通控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发开发的第一个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端系统。
改革序幕拉开
2000年的十几年间,由于“畅通工程”的推广及各地建立高级指挥中心等因素,使得道路traffic signal control system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厂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逐渐应用于全国,同时相关标准也越来越完善。
互联网融入
2010之后,由于“两化”工作深入开展,以及智能化、互联网+、视频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大幅提升,对传统traffic signal control system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阶段网络数据被大量融入其中,对整个system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检测方法也有所创新,比如使用地磁、二次谐波式、二次谐波式二次检测器等,这些新兴设备极大提高了检测精度。而对于单点感应或协调感应之类的问题,现在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数据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遗憾与展望
四十年的成长不仅见证了一代人的努力,也见证了一代人眼中的不足与挑战。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追求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地理信息融合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和运输效率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