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智慧楼宇动作频繁,但新手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做市场调查?这个故事似乎不够好讲。近期,海尔智慧楼宇发布了三大创新成果:低碳建筑管理平台、自主创新“楼宇大脑”以及节能型技术等。这些操作让人感觉既夸张又宣传化,仿佛是在潜移默化地推广智能家电。
然而,这样的发布会并不稀奇,它们通过黑科技营造未来感,试图诠释一个好故事,以吸引消费者。但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是否真的容易就买单?
海尔早已扩展至天眼查APP显示的67项投资领域,其产业链上下游联系紧密,有助于纵向一体化布局。智慧楼宇作为一种生活蓝图,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但海尔输出的是样板间,对产业发展有积极影响和示范效应。
行业规模和覆盖领域决定企业生长空间,无疑智慧楼宇蕴藏巨大的金矿。不过,要想真飞起来并非易事,它依然像是卖家的狂欢,距离成为市场主流还有很长路要走。
考虑到技术硬实力和媒体关注度,以及场景适配因素,不仅需要懂技术,还要懂场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层面,我们只能预知总有一天会有突破,但无法确定何时。这使得相关企业如今在不断探索突破自我,而不是满足现状。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一家企业业务拓展的确定性取决于多个维度,其中包括行业收益增长空间、市场集中度、可持续性、周期性等。而高新技术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需及时响应市场变化,这增加了不确定性。此前德国克诺尔IPO成功也证明制造业企业多元化可以带来市值反应。
目前,不只是海尔,也有很多头部房企开始布局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增长迅速,但全面爆发还存在诸多困难,如本地化需求差异化处理等问题。产品不能像软件那样快速推广,而是需要迎合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