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变迁与天津交通智能查询网的物品应用场景

1978年至2018年,两代人见证了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大变革。40年里,中国的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手动开关到自适应控制,开创了多个“第一”,推动行业迅速崛起。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街上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车流量稀少,因此信号灯控制需求不高。在一些主要路口设有岗亭,由执勤人员手动操作信号灯,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绿灯放行时间。

早期的信号控制机器与钢琴键相似,只需轻触即可切换红绿灯。每当有车通过,就不能停下手指,全凭经验和历史数据来确定单个信号机的周期和绿色比率。

北京7386工程被视为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开始之作。这项工程源于1973年的提议,当时王铮部长向吴德市长提出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改善交通管制。随后,计算机集中控制线控系统方案得到了实施,以优先保证干线交通流畅通。

在此基础上,我国在1978年5月至11月间,在北京前门至象来街正式试验了第一个自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地磁式、二次谐波式等检测设备,为全国各主要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科技进步,一系列争论和挑战不断涌现,其中焦点是国产化还是引进技术的问题。在1987年,北京首次引入SCOOT系统,而上海则采用SCATS系统。此后十几年内,大量城市建设了一系列不同规模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如深圳、沈阳、南京、大连等都跟进而建。

同期,“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交通控制》由众多机构共同研发,是我国自主研发实时自适应城区交通管理体系之一。该项目解决了早期计算机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实现了一定的定周期及多时段调度功能。

进入2000年代,大批国产厂商如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宝康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等研发出各类单点智能监控设备,这些产品体现出这一阶段特有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色。

2001-2003年间,不断推出了SMOOTH、GPRS无线联网以及嵌入式平台升级,这些创新提高了实时性和协调性,使得绿波带成为可能。此外,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新型检测方式,如地磁、二次谐波雷达等,它们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并减少误判率。

然而,此阶段国内道路流量优化功能仍然有限,一般仅限于单点或感应模式,以及固定配时协调。而国际标准GB/T20999-2007对于国内通信协议也进行了解释,对整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依旧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对互联网融合程度较低,加强网络连接与数据处理能力尚未全面展现其潜力所在。

2010之后,以“互联网+”概念为核心,再次促使行业进一步发展。在杭州·云栖大会上发布的“城市大脑”,通过摄像头监测到最终决定给予哪个方向何种资源,从而更有效地优化整个网络结构。此外还包括事件报警与救护车优先排队策略,以及紧急响应措施。

滴滴智慧出行亦加入其中,他们提供海量轨迹数据以及先进算法,可以评估区域实时流量,让传统企业跟上时代脚步。

最后,与此同时,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探索使用大数据分析来改善他们服务,如易华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分析路网情况并让警力跟随警情移动,同时也有海信公司推出的“智慧心脏”计划旨在实现全城无人化管理。

总结来说,从40年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我们逐渐走向更加智能、高效且互联互通的地铁运输管理体系,但仍有一定的遗憾,比如对饱和流量地区均衡性的考虑不足。但是,这一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学习成长的一部分,将会继续努力完善我们的公共设施,为未来带去更多便利。

标签: 智能装备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