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变迁天津市智能交通网物品应用实践

1978年至2018年,两代人见证了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大变革。40年里,中国的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手动开关到自适应智能化,创造了多个“第一”,推动交通信号行业迅速崛起。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街上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车流量稀少。最初的大型城市启用的是全手工操作的信号灯控制系统。在一些主要路口设有岗亭,一名执勤人员负责时刻观察车流量,并手动控制绿灯放行。

早期的信号控制机器简单如钢琴键,有绿灯、红灯等方向选择,只需直接控制电流开关。当有车经过,就不能停下,全依赖于手工操作。

自动化时代开始

北京7386工程,被视为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的起点。这源于1973年的提议,由王铮部长给吴德市长写信:“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和车辆调度上。” 自此,中国城市交通自动化登上了历史舞台。

根据《北京市城市交通自动控制方案(草案)》,计算机集中控制线控系统被提出,以优先保证干线流畅通。1978年5月至11月,在北京前门至象来街试验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通信号自动控制系统。检测设备包括地磁式和二次谐波式车辆检测器等。

随后,全国各主要城市快速开展了研究与工程建设。在1986年,每个地方都在考虑建设交通控系统方案,但焦点是引进还是国产化。在1987年,北京引入SCOOT系统,而上海则使用SCATS系统。此后十几年内,如深圳、沈阳、南京、大连等城均建立不同规模的系统。

同一时间,还组织研发“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交通管理》。由多方机构共同研发,该项目是我国自主研发实时自适应都市traffic control system 的第一个项目之一。

在这10年的发展中,大型城市基本采取引进国外技术并消化吸收其特性。

然而,当国际市场出现变化后,对外国技术不满意的一批厂商开始涌现出新产品。

由于当时计算机能力有限及流量变化小,那时候通常采用经验和历史数据确定单一信号周期及绿比,有些实现了完全自动性但缺乏灵活性。

随着发展,一些公司诸如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宝康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以及南昌金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单点原理基于经验之上的设计,这体现了一段特殊时期对转换特色影响的反映。

2000后的十余载,是道路traffic signal control systems 进入应用阶段国内厂商开发了一系列traffic signal control systems 并广泛应用相关标准也逐步实施

2001中SMOOTH system sensor投入试点运行感知;2002末GPRS无线联网功能首次实现;2003底嵌入式平台升级实现自适应及公交优先等功能

2004浙江浙大中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研发Intelliffic traffic signal control 系统提供软件与兼容软件用于city traffic flow optimization 多种方式合并与当前基础设施相结合可进行协调配时或感知模式

2015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双向绿波成功实施成为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双向green wave

HiCon adaptive traffic signal controller 通过性能测试获得奥运会胜利打破海外公司垄断局面在中国traffic signal development history 中具有里程碑重要性的标志 HiCon 分布结构包含四层:平台层中心层通信层路口层具有完整算法支持NTCIP开放协议

周永顺总结这一期间发生几个大的变化:联网提升设备处理能力提升检测方法提升算法提升互联网数据融入

2010以后智能化互联网+视频图像处理结合带来了很大的发展 周永顺认为近几年的改变主要是在检测方面的地磁视频雷达新方法出现精度不断提高明显改变是互联网+进入control systems 加强利用网络数据 王坚指出最远距离就是摄像头到signal light 城市脑通过感知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优化signal timing 数据报警触发事件进行智能处理甚至120救护车优先调度事件报警联动作用

滴滴智慧驾驶 "internet + signals" 在济南落地 提供海量轨迹数据高级算法评估区域实时流量之后扩展武汉贵阳成都等其他地点

传统企业也加强工作 北京易华录发布"easy wisdom" 和 "easy strategy" 产品结合大数据AI分析区域网权力调整让警察跟随警情走 海康威视“智慧心脏”目标全城无人监控

这段时间内 单点self-adaptive 控制干线dynamic coordination GPS北斗定位RFID特种vehicle priority得到广泛应用 面向饱和flow regional equilibrium strategy 实施相关标准落实 国家标准GB/T20999-2007 通用技术要求 对整个生命周期规划设计构建测试运维管理作出了规定适用于所有system 生命周期

标签: 智能装备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