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桌面摆件到快餐外卖,如今,盲盒文化正以一种几乎疯狂的速度在消费市场传播开来,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任何普通的消费产品只要和“盲盒”的概念联系到一起,就可以也可以变得潮流有趣。但是也正是这种潮流文化的无节制“泛滥”,让原本的消费市场受到了波动,甚至影响到了知识消费、技术消费。 盲盒文化之所以能够走红在于其背后的未知性与IP价值。几乎所有的盲盒类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消费者在打开产品前完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而盲盒里面的东西也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来源于市场的流通数量,也可能来源于其本身原材料的价值。而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热衷于体验开盲盒时这种未知感和“博弈”心理。此外,由于盲盒本身往往会与一个完整的IP,所以不少盲盒玩家还热衷收集一整套盲盒内的“奖品”,这也使得盲盒在打开之后可以在二手市场引起交易热潮。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盲盒文化争议所在。因此未知性以及二手市场的火热,盲盒的文化圈中出现了两个极端现象。其一是无良商家的出现,也就是网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倒爷。倒爷简单的说就是倒卖的人,他们往往会大批量的购入盲盒,然后通过二手平台二次贩卖成套的盲盒或者天价专卖隐藏款,还会在二手平台“扫货”,将玩家出手的盲盒单品以低价收购然后高价卖出,导致盲盒出现了病态的价格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目前导致盲盒在不少人眼中是过街老鼠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真正应该被约束甚至通过规范进行约束的。 其二便是其他领域的盲目从众。过去盲盒主要是以装饰品存在的,它们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具备非常浓重的指向性,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即便是随机获得,大概率也会收获一款可爱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玩具。而随后的外卖盲盒,虽然听起来有些“无厘头”,但是因为只是在本身点单消费的情况下增加的一个趣味服务,因此也不会破坏原本餐饮市场的消费者权益。但是近几年网课盲盒、图书盲盒的出现,却让新的问题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事实上,如果单从性价比来看,无论是网课盲盒还是图书盲盒,他们本身的“奖品”价值都是高于盲盒的售价的,但是其中却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和技术层面的消费能不能“随机”。 知识是具备指向性的,学习一门学科,掌握一项技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自愿的且有目的性的。而知识消费、技术消费明码标价其实是基于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所谓的网课盲盒、图书盲盒尽管从结果来看,处理了原本卖不出的书、授不出去的课,但是真的在“盲盒”里抽到这些课的人,真的会去看这些书,真的回去学这些课吗?到头来,网课盲盒、图书盲盒只不过成为了电商的一个噱头,劣质书与好书被放在了同一块,“假大空”的网课和真正的好课收获了同样的订阅量,不就变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了吗。 因此知识消费和技术消费盲目创新,通过盲盒市场来清理库存,其实是在饮鸩止渴。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推进好的知识和技术被大众了解呢?倘若从市场入手,恰恰应该先解决目前消费群体读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限制定价避免书本定价虚高,另一方面组织相关活动让消费者有试看图书、试听网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