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智能网联车辆”在2021年上半年一度成为了一个热词。从华为宣布开始为智能网联车辆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到小米雷军最后一次创业,将用千亿造车,再到360集团与哪吒共同为人民造车……每一次消息的爆出,都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随着智能网联车产业的日益火热,就在本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几天后的工作部署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2020年L2智能网联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5%,但还需要从关键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法规完善、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政策的利好,显然可以让智慧城市服务商能从大火的智能汽车产业分下一杯羹,当随即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基础设施又该如何建?城市又该如何推进试点工作的稳步发展?
借着这些疑问,我近期与千寻位置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年劲飞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在他看来,当更高分辨率的空间构建与定位大幅提升空间信息量时,智慧交通跨越了以往低分辨率时无法实现的交通场景需求:即从“感知智能”迈向“认知智能”,这是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与物联网共同完成的时空认知过程。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中央政府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打造全覆盖、高效可替代且安全性强行业北斗高精度基础服务网络,为推动行业北斗终端规模应用奠定坚实基石。作为由我国自主研发并运营的地球导航卫星系统,它自2020年7月31日正式组网成功以来,就给产业发展带来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助力。
其中,我国地面增强站网络是这一领域最重要的一环。据悉,我国已建立28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强站,这些站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张完整的地基增强网络,以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并实时计算卫星定位误差,为数以亿计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及毫米级感知能力,是全球最先进的地理位置服务系统之一。
当前道路体系中,我们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口流动监测体系以及基本设备监测体系。不过,这些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监测区域不够全面,不具备充分融合不同数据源所需功能,以及不能有效支持路线—路段—路口层次分析或人—机器—环境要素分析能力提升。此刻,在将北斗高精度位置技术融入我们的现有系统中,我们将能够实现更加全面的空间感知,从而提高整个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同时也能加速整体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数字化变革。
就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我还见到了新一代集传感器通信功能于一身的小型单元——途灵。这款RSU(路侧单元)不仅可以通过C-V2X技术实现事件管控数据全息感知,还能提供准确时间同步,无论是在没有电信覆盖的地方还是其他特殊情况下都能保持其性能。而它还具有独特之处,即它可以用于检测各类结构变化,如桥梁沉降或灯柱移动状态,从而帮助我们进行远程监控,让我们的操作更加便捷、高效,也减少了人工成本和风险。此外,它还有能力进行非现场维护,让我们能够快速响应紧急情况,而不是被束缚于固定的地点限制范围内进行维护工作,使得所有设备都可以获得持续更新最新软件版本,从而确保他们始终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需求
这意味着,我们正逐步走向一种新的时代,那里每个人都会生活在一个完全连接起来的地方,每个人都会享受到自动化工具带来的便利,每一个人都将成为这个数字世界中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但这种变革不会一下子发生,而是一种渐进式改变,一种像雨滴一样落在地面上的水珠,一旦汇聚成河流就会改变整个生态格局。而对于那些敢于前行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前行才能真正掌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