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黄锦海/周行涛团队,打破了传统“one-size-fits-all(一刀切)”的治疗范式,采用个性化微针技术,高效、精确地将核黄素输送至角膜基质层,显著提升个性化角膜交联治疗的效应与精准度,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标志着角膜交联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11月14日,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并被选为当期的亮点论文。
研究概念图。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进行性双侧角膜扩张疾病,通常起病于青春期,发病率约1/2000(种族间存在差异),且逐年攀升。患者的角膜基质进行性变薄、局部锥形凸起,导致近视、不规则散光和瘢痕等视觉障碍,且存在致盲风险。圆锥角膜已成为角膜移植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10%~20%的患者需要接受移植手术。
角膜交联术(CXL)是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可的治疗方式,能有效遏制并延缓圆锥角膜的进展,但传统CXL却无法改善患者视功能。个性化CXL治疗方案可通过降低治疗区域内角膜曲率改善视功能,同时保持交联效果。然而,当前个性化CXL治疗主要依赖角膜地形图进行复杂的光源设计与规划,技术复杂且成本较高。
近年来,黄锦海/周行涛团队聚焦圆锥角膜治疗及CXL等核心临床挑战,在纳米材料临床应用的前沿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系列成果。此次,研究团队首创个性化核黄素原位递送策略,通过根据角膜地形图精准设计与治疗区域形状相契合的微针阵列,实现核黄素的精准局部递送,为圆锥角膜的个性化CXL治疗探索新路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7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