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生物体内发掘磁性纳米材料

时间:2007-6-16来源:中国纳米网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我来说两句】【查看对此快讯的评论】 科学时报2007年6月13日讯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趋磁细菌研究与应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法国科研院校等16个单位的5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据介绍,自然界广泛存在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合成一种独特的细胞内结构——磁小体。磁小体是一个被磷脂膜包被的单磁畴晶体,它们沿细胞长轴排列成链(单链或多链)。磁小体的这种排列方式使细胞具有磁极,并沿地球磁力线的方向运动,从而到达适宜的生存环境。磁小体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有特殊基因的表达、胞膜囊泡的形成、目标蛋白的识别、金属离子的输运和生物的矿化作用。这个生命过程形成了高纯度、高均匀度、有独特结构的链状单磁畴磁晶体。磁小体的研究是揭示生物矿化作用过程的模式生物。由于其纳米级、高纯度和特殊的晶体结构,磁小体成为非常独特的纳米磁性材料。因此,趋磁细菌磁小体生物学和磁学特性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和巨大的应用前景。会上,学者围绕微生物磁学与微生物源磁性纳米材料这一主题,就趋磁细菌研究进展、磁性纳米细胞器的生物功能、生物源磁性纳米材料特性、磁性颗粒在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对生物参与地质过程的研究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美国、德国和日本已走在趋磁细菌研究领域的前列。鉴于我国趋磁细菌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的情况,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强交叉合作和原始创新,尽快提高我国在趋磁细菌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地位。专家表示,重点加强相关研究,需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尽快解决趋磁细菌培养问题。目前国内外各实验室用于研究的三株趋磁细菌模式菌株都是由国外分离培养的螺菌。磁性材料的应用方面需要有更容易生长和培养的新的趋磁菌株。因此,目前迫切需要筛选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趋磁菌株,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高我国在趋磁细菌研究领域的地位和水平,并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二是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尽快组建一个可以互相协作、有凝聚力的高效研究群体,同时与国外的研究者展开有力的合作与交流。三是趋磁细菌研究群体中的各单元之间要本着公开、公平、尊重、诚信的原则进行合作,以达到共赢共进。四是联合主要研究单位,以项目为合作平台,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方面共同合作申请国家重大项目支持,把趋磁细菌的研究队伍凝聚起来。

标签: 智能装备方案

猜你喜欢